195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其中包括面值三元的纸币,由于三元纸币的流通时间短、市场存量稀少,迄今在收藏市场的价值已被炒高一万多倍。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发言和补充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实现和平共处。六十年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中美两国将进一步发掘优势互补的潜能,加强人文交流,共同造福世界。
1955年10月,比尔·盖茨出生,这个律师的儿子在二十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四十岁时,他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占据这个位置十三年之久。在比尔·盖茨六十岁这年,Windows 10正式发布,这也是微软公司独立发布的最后一个Windows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已遍布世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在历史发展的轨道上,六十年也许只是短短一瞬,但在政治、经济、科技、产业等的发展历程中,这段时间足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国酒业同样如此,六十年前,整个产业的实力弱小、发展落后,难以满足广大人民对优质酒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到今天,全国酿酒行业总资产已超过9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的年销售总额同样突破9000亿元,利润总额近千亿,上缴税金800亿元,就在不久前的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上,以白酒为代表的中国参赛产品大获全胜,成为本届赛事最大赢家,这标志着中国酒业的酿造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中国消费者可以在日常餐桌上喝到醇香美酒。
如果要为酒业六十年的发展寻找一种见证,或者说是一份完整的、系统的酒业时代记忆,那么,全国糖酒会便是一个极其恰当的选择。
1955年,首届全国糖酒会在北京举行,之后陆续在上海、天津、重庆、成都、郑州、石家庄、济南、西安、沈阳、哈尔滨、武汉等城市举办,由一年一办到春秋季各一届,展会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参展企业范围从国内厂家逐渐发展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世界顶级的酒业巨头,展品包含世界各个酒种。展会功能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调拨分配、保障供给,到市场经济下的贸易展销、品牌传播,及至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思维、资源、资本的跨界整合平台。在不同历史时期,全国糖酒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而始终不变的是,全国糖酒会对繁荣酒业市场和促进厂商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回顾糖酒会的往事与风采,其实是重温酒业发展历程,感受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并向着酒业未来加速奔跑。
早期发展,与时代同生共长
北京西苑饭店,位于海淀区三里河路西侧,紧邻着热闹繁华的西直门外大街,这是一座庭院式五星级酒店,拥有一栋30层主楼和10栋三层配楼,庭院占地八万平方米,绿地超过两万平方米,传统的中式园林建筑风格,令入住宾客感到心旷神怡。
将时光倒回六十年前,西苑饭店可没有如此的壮观气派,当时,这里刚由北京展览馆招待所更名为西苑大旅社,便迎来了一次重要会议--由城市服务部组织的全国供应会,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推进,国内经济得到了平稳发展,广大人民对“第三类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所谓“第三类商品”,根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务院对关于食品分级管理办法的规定,即“要在商业体制方面贯彻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全国商品应分为三类,食糖和烤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而被列为第一类,卷烟、八大名酒、奶粉、肉蛋制食品为第二类,除此之外的商品为第三类,对于第一类是由国务院集中安排管理的,第二类由国务院确定商品政策,统一平衡安排,第三类实行随行就市的管理办法。”
其中,第三类商品与人民生活有着直接关系,但由于品种繁多,生产企业规模小,原材料来源广泛,不宜于实行计划管理,如酒、奶制品、罐头、糖果、糕点等,便成为商业部门进行调控和补充市场供应的重要商品。正是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第三类商品交流活动,经过前期筹备,此次供应会于1955年在西苑大旅社召开。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针对地区间生产和需求情况,进行了大量交流,对改善工厂经营管理、减少采购的盲目性、节约费用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促进。由于会议效果突出,会议形式便被延续下来,在之后的两年里,商业部又在北京组织了全国糖业糕点专业会议,讨论经营方针,落实供应措施,同时进行小食品的交流。
从1958年起,商业部又将烟、酒两大类商品纳入该会议议程,会议也由糖业糕点专业会议,发展为全国糖业烟酒专业计划会议。
至此,从功能角度来说,“全国糖酒会”已经正式诞生了,而1955年在西苑大旅社的那次会议,则被公认为全国糖酒会的发轫开端。
所以说,全国糖酒会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民实际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诞生。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这都是全国糖酒会的立身之本,不曾有过丝毫动摇。
1964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三类商品供应会上,首次设立了糖烟酒商品展厅,参展样品3500多种,以便于第三类商品的交流采购。从信息沟通到设展交流,此次会议开创了全国糖酒会会展形式的雏形。
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惊涛骇浪中,全国糖酒会仍然延续举行,为保证人民生活需求,为保障军需、外事、工矿等特殊行业的基本需要,而做出最大努力,从1966年至1976年,糖酒会先后在洛阳、上海、韶山、太原、天津、武汉、石家庄、扬州、柳州、无锡、烟台等城市举行。特别是在1972年的石家庄会议上,糖酒会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次会议改变了行政会议套开的形式,改为真正独立举办的商品交流会。这种转变使糖酒会打破了地区界限和商品交流的封闭形式,充分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受到广大工业企业的高度好评。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由于参会企业及展品的增多,为了便于交流,工业企业们从只展示少量新产品,逐渐发展为全面展示企业产品,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统一的会展场地,这些展示活动只能分散各自进行。
而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使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地方经济尤其是商办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第三类商品日渐丰富、品种繁多,大量第三类商品工业企业强烈希望在全国范围进行商业交流。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全国糖酒会又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
1984年,全国糖酒会首次由一年一办改为每年两次,分别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在当年秋天的安阳糖酒会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流通,正式确立了糖酒会开放式的组织办会原则。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的行业观念根深蒂固,以往糖酒会的参与企业主要是国有商业三级批发和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而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较少。此次糖酒会打破了这种局限,明确提出不按经济成分、不分企业大小、不按地区划分,面向社会开放办会的原则。
结果在安阳的那一届糖酒会上,参会人数达到15900人,成交额高达15亿元,比上年同期的邯郸会议增加了8200人,成交额增长了近一倍。面向社会,遵从市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在市场经济机制建设完善的促进下,当时的全国糖酒会与广交会一样,成为改革开放先行模式,不仅对广大厂商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对于社会公众同样具有强大影响力。
1988年,商业部副食品局在郑州召开了首次糖酒会研讨会,并确定了参会商品展示由分散向集中过渡的组织办会原则。两年后,在石家庄举行的春季全国糖酒会推出“集中布展,集中交易”的改革举措,使糖酒会向着规范化、现代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同年的秋季糖酒会再次来到郑州,正式更名为“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从1955年到1990年,全国糖酒会与时代同生共长,它的每一次名称更改、功能调整和形式变迁,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以“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的名称确定为标志,糖酒会走过了早期发展阶段,成为全方位、全开放、多成分、多品种的大型经济交流活动,接下来,它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市场经济的洗礼。
中期发展,为市场开拓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酒行业风云激荡、变幻莫测。无论传统名酒企业还是众多区域优秀酒企,纷纷驶入发展快车道,或在媒体展开大手笔的广告攻势,或在市场施以价格、促销等“诱惑”政策,一时间“酒”声鼎沸,热闹非凡。在这段时期,有的酒企通过快速发展和建设,巩固奠定了自身的行业地位,为企业打下了长远根基,有些酒企却昙花一现,经过几年的活跃表现后便滑入低谷,一蹶不振。
行业整体的繁荣强盛,以及各酒企的兴衰曲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市场经济下,酒业活力得到了空前释放,酒企们充满了发展的激情,但又抱着几分懵懂迷茫,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谁号准了市场的脉,就能稳步发展,而如果对市场的理解有误,甚至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就很难走得长远。
也正是伴随着这个过程,全国糖酒会作为酒业市场风向标、晴雨表的作用更加明显。
在当时,白酒行业连续摘得央视“标王”,这确实给酒企带来了强劲的市场销量增长,全国糖酒会如实反映出这种情况。在1994年的成都春季糖酒会上,展会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白酒在其中占据了重要比例。
但全国糖酒会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市场既成形势的客观呈现,更对酒类市场趋势起到了引导规范的作用。正如“标王事件”之于酒业像一把双刃剑,使很多酒企陷入误区,过度倚重广告,却忽视了品牌内涵价值的建设,甚至各式各样的“伪文化”大行其道,无形中挫伤了人们对白酒的消费信心和品牌信心。对于这种情况,全国糖酒会如同一位“考官”,在无数酒商们的苛刻审视下,真正具有市场生命力的酒类产品和品牌会脱颖而出,而空洞无物的“噱头”则很快被遗忘在角落,通过这种筛选,糖酒会引导着酒业的文化与品牌建设走向理性方向,使酒业市场的繁荣更加健康持久。
“新常态”发展,为行业思考和探寻
当然,要实现并不断强化这种行业价值,离不开糖酒会自身的创新升级。比如,早期糖酒会是在酒店、宾馆中举行,不设展厅或仅设置规模很小的展厅,后来是集中在几个饭店内,把会议洽谈与展示结合在一起,之后还有利用城市体育设施、旧博物馆等作为展示场所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在1998年的成都糖酒会上,首次将所有布展集中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同一个场馆内,极大方便了参会客商的沟通交流。这种集中展示的形式,也更有助于糖酒会对酒业市场的趋势引导。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以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为标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酒类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而随着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酒类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全国糖酒会同样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创新举措。瑞士雀巢公司是首家进入糖酒会的外资企业,并借助糖酒会这个平台,在中国内地市场迅速建立起销售网络,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酒类产品亮相于糖酒会舞台,各种洋酒,各国的葡萄酒和啤酒的出现,使糖酒会更具国际色彩,同时也加快了国内酒类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对此,糖酒会一方面为国际参展商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便于其展示招商,并帮助国内商家了解国外酒企信息,进行洽谈合作。另外,糖酒会还通过创新的展区划分,集中展示国际酒类商品和品牌文化,更加开阔了国内酒企厂商的视野,激活了酒业的市场创新思维。到目前,“葡萄酒及国际烈酒展区”已成为每届糖酒会的主要亮点之一。
经过世纪之交阶段的一段低谷,酒行业迎来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酒类市场的销量规模激增,同时也变得更加成熟。酒企厂商们逐渐告别了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开始对市场施行精耕细作。
在这段所谓的酒业“黄金时期”,全国糖酒会首先取得了自身的巨大成长,展会规模和成交金额屡创新高,在2010年秋季的济南糖酒会上,糖酒会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糖酒会的“软件”配套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从服务保障到规划设计,都变得更加周全完善。而同时,糖酒会继续发挥着服务行业、繁荣市场的作用,针对酒企厂商所关注的市场新思想与营销新模式,糖酒会总是保持着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权威的信息发布、论坛对话等活动,为酒业市场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其实这也是酒业走向成熟的重要“营养”.
2012年的成都春季糖酒会上,仍能轻易感受到酒业经济的火热温度,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却提出,酒行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周期后,将陆续暴露出各种问题,比如产能过剩导致企业负担加剧,业外资金大量进入将导致“渠道”堵塞,而价格持续高攀的后果将使市场消费活力下降,酒类市场萎缩。其时,很多人对郎咸平的这番“预警”不以为然。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些“预言”却一一应验了,酒行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或者说是酒业“新常态”正在酝酿形成。
酒业在这几年间所感受到的压力与阵痛,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切身感受,酒业调整的方向和方式究竟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的“新常态”下,酒业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与轨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酒业走出低谷的过程所在。
这赋予了全国糖酒会新的功能和使命
2013年成都春季糖酒会有一个明显的创新举措,就是将原来的开幕式搬入室内,与糖酒会主题论坛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延续至今,广大酒企厂商已习惯于在每届糖酒会上享受一场头脑风暴和智慧盛宴。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糖酒会倡导勤俭节约的办会作风,也是为身处调整期、新常态下的酒企厂商们答疑解惑,为行业未来而思考探寻。
在“中国酒业的变革与机遇”2014年春季糖酒会主题论坛上,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和泸州老窖集团总裁张良曾经有过一次正面对话,宗庆后提出,娃哈哈要把白酒做成人们享受生活的必需品,而张良却认为,白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其本质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消费品。着名经济学家樊纲则提出,酒行业应该通过创新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充分把握经济增长、消费崛起的趋势性机遇,酒业改革创新应当向纵深的系统化方向展开,付诸于管理和营销的创新,乃至转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的创新,这有助于酒业在社会和消费的增长中获利。
像这样的对话或观点,总能让参会展商听得“很过瘾”,而事后回味,又能获得创新发展的思考和启发。之后两届的糖酒会主题论坛,又先后关注了“跨界、融合、创新”,“酒业新常态,消费新趋势”等话题,通过邀集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共同分享交流,形成思想成果,使酒业的调整方向更明确,使酒业的创新行动更有力。
从专业会议到市场平台,从信息交流到商贸对接,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糖酒会已经成为酒业“躯体”的一部分,它像嘴巴一样传播着品牌与文化,像眼睛一样观察着趋势与方向,尤为关键的是,它像大脑一样思考运转,对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做出判断和指引。在发挥原有功能的基础上,糖酒会的思想价值变得更加突出,而这也是酒行业当前及未来所迫切需要的。
2015年秋,南京,全国糖酒会走过了六十年时光,它仍与酒业一起,续写着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