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花作为食用油市场的第三极自有其独到之处:对产品品质严抓严打;不亏待农民做好上游原料供应;全封闭式检测避免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率先公开标注调和油配方比,让顾客明白产品构成;在自动化的浪潮下也给老员工留岗位,安置他们到轻松的岗位上……种种举措的合力造就了鲁花如今的地位。
曾经,中国食用油市场一直是益海嘉里和中粮两大巨头之争,它们身世显赫,一个外资,一个央企,携金龙鱼和福临门两大招牌号令天下。
直到90年代末鲁花的强势出击,打破了这一格局。这个曾经偏安一隅的民营企业,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崛起为食用油市场的第三极,并成为花生油第一品牌,令对手侧目。
求放心:瓶、盖、纸箱全部自己做
“进便宜料、降标准的事,鲁花不做!”
“在鲁花,我们不仅抓花生原料质量,还从油桶瓶盖、包装箱等包装材料源头抓包装材料安全。你看,每一桶油的油桶、瓶盖都是这样从一个个食品级PET注塑颗粒变来的。当年,也有人提出来找人订做。董事长紧持:交给别人生产,不可控、不放心。”
记者看到,在鲁花集团注塑车间,尽管全自动密闭生产线管理得已非常精确,为了防止意外,鲁花仍然安排了人工再检查环节,在灯光的照射下对空瓶进行360度无死角检查,以排除杂质、异物、瓶子透明度、均匀度等问题。
对压榨原料花生米的管控自然更加苛刻了。在鲁花,几乎所有员工都会告诉你“孙孟全董事长是个最很实在很随和很没架子的老头”,但是,这老头发脾气大都为质量。鲁花集团副总经理于祥勤记得,有一次,一位采购人员看到某大型粮库在公开招标处理陈化油料,急火火向集团打报告,要求配合投标,结果被孙孟全直接“叫停”:“这样的油料鲁花不要!”
像这样被董事长孙孟全一票否决的质量故事在鲁花不胜枚举。有一次,一家国际连锁大超市“盯上”了鲁花品牌,打算长期与鲁花合作订制一种调和油做该商超的自有品牌,前提是要求鲁花降低花生油配比以降低成本。结果这大单也被鲁花“啪死了”。
收花生:不打白条不压价
“你亏待农民,谁给鲁花种好花生?”
事实上,从30年前鲁花初创时孙孟全就提出了“产业报国、惠利民生”的发展理念,并将“带动农工致富增收”作为经营目标坚持至今。
早年时有一次,花生采购部门在汇报时无意提到,通过做工作,把花生米收购价便宜了多少多少。没想到,孙孟全一听当场拍了桌子:“你把价格压低了,老百姓不好好给你种花生,哪来的好油?”
采访时,莱阳周边花生种植基地的农民告诉记者,30年了,鲁花在收购花生上从来没有给农民打过一张白条。
在鲁花检测中心记者注意到,化验室一角的小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十余部手机,每部手机对应着一个人名。这是要做什么?原来这是公司为避免原料收购环节与质检员“内外勾结”搞腐败而设置的质控环节。
“所有进厂花生米,都要抽样送到质检室化验,按品质定价,保证让农民种的好原料能卖个好价钱。”为防止有人钻空子。,实验室送检的样品箱是锁死的,走的是专门的封闭通道,样品由电脑随机编号,质检员根本不知道所检样品来自哪里。
做花生油做酱油:产品分类不分级
“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玩艺顶啥用!”
熟悉鲁花产品的人都会注意到,与不少食用油品牌经常更换包装、改变瓶型不同,二三十年了,鲁花主打产品——压榨一级花生油的外包装基本没怎么变过。
“内部早就有人提,鲁花的包装太‘土’了,让设计人员拿出了好几套包装方案,结果被董事长一句话就给否了。”鲁花集团宣传部部长徐萍华回忆说,董事长态度很坚决: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玩艺顶啥用!咱鲁花本来就是从山岭薄地上长出的农哥们,简单、实在,多讲究点品质比啥都强!
一位食用油经销商透露,这些年鲁花还雷打不动做着一件“实在到有点傻”的憨事。那就是:鲁花家的产品从来只分类不分级。“无论花生油还是酱油醋等调味品,一般企业都会分出一级、二级,等级不同,价格自然有高低,这样能扩大销售面。
但是,鲁花花生油只有压榨一级,酱油醋都是纯酿压榨,全部一个标准没二致,一个犟劲走到黑。”对此,徐萍华笑了笑:“董事长的话很直:鲁花只做最好的,消费者比谁都聪明。
俗话说:油掺油,神仙愁。曾经,市场上食用调和油产品很多很乱。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不少所谓的花生调和油,花生油占比不超过10%,却冠以”花生调和油“之名,油料配比成了一笔糊涂帐。当此现状,鲁花又”实在“了一把,率先公开标注调和油配方比!”咋调的就是咋调的,明明白白只赚良心钱。
待员工:一家好几口在鲁花上班的有很多
“干了大半辈子,咋能让他下岗?”
30年来,鲁花已从一个小小的物资供应站发展成了一个年销售200多亿的民族油酯工业巨头。
实在、厚道、利他、爱人成了鲁花30年不变的“兴业之道”。
创业伊始,为扩大销路,鲁花也曾经为其他公司做过贴牌,结果发现:来自鲁花的纯正花生油在分装时被掺兑了其他油品。孙孟全当即立断,从此,“绝不让消费者吃到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成为鲁花做事的“基本道”。
“其实, 鲁花的待遇并不高。但是,在鲁花,像我这样10年以上的老员工非常多,莱阳当地,不少人一家好几口人、儿子女儿都在鲁花工作。有些离开鲁花的员工过段时间又回来了,还有个员工甚至前后六进五出,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在鲁花干了20多年的徐萍华说不清鲁花到底好在哪,只感觉内心很踏实。
在莱阳,当地人说起鲁花,强调最多的是:“鲁花有正劲,不教孩子歪毛病。”
为了照顾那些在鲁花干了近一辈子的“老鲁花”人,前几年公司改造自动化生产线时硬是坚持保留了一条灌装线上的人工岗。但在最辛苦的装卸、码垛环节,则增加了先进的机器手。“董事长亲自交待过,不能让老员工下岗,也不能让他们再干重体力活。”徐萍华说。